吞牛


拼音:tūn niú

注音:ㄊㄨㄣ ㄋ一ㄡˊ

结构:吞(上下结构)牛(独体结构)

解释


词语解释:

《尸子》卷下:"虎豹之驹,未成文而有(.好工具)食牛之气;鸿鹄之鷇,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。"后因以"食牛"或"吞牛"比喻少年气概豪迈。

引证解释:

⒈ 亦泛指气概豪迈。

引《尸子》卷下:“虎豹之驹,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;鸿鵠之鷇,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。”
宋王十朋《潘岐哥》诗:“胸中之气已吞牛,开眼睛光如虎视。”
明孙梅锡《琴心记·誓志题桥》:“男儿汉壮气吞牛,丈夫志岂困荒丘?”

国语词典:

比喻意气极盛。

网络解释:

吞牛

吞牛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tūn niú ,是指气概豪迈。

字义分解


读音:tūn

吞tūn(1)(动)不嚼或不细嚼;整个地或成块地咽下去:~服|~金。(2)(动)并吞;吞没:侵~|鲸~。

读音:niú[ niú ]

1.哺乳动物,趾端有蹄,头上长一对角,是反刍类动物,力量很大,能耕田拉车,肉和奶可食,角、皮、骨可作器物:牛刀小试(喻有很大的本领,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)。牛黄。牛角。

2.星名,二十八宿之:牛斗(指牛宿和斗宿二星)。

3.喻固执或骄傲:牛气。

4.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