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蓐


拼音:zhú rù

注音:ㄓㄨˊ ㄖㄨˋ

结构:竹(左右结构)蓐(上下结构)

解释


词语解释:

即[.好工具]竹肉。

引证解释:

⒈ 即竹肉。参见“竹肉”。

引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菜五·竹蓐》:“﹝竹蓐﹞生朽竹根节上,状如木耳,红色……惟苦竹生者有毒耳。”

网络解释:

竹蓐

竹蓐zhú gū。竹蓐是生在竹根上的菌,又名竹肉、竹菇,《本草纲目·菜部五》中有如此记述:“生朽竹根节上,状如木耳,红色,大如弹丸,味如白树鸡。”用竹肉煲汤,其味尤其鲜美,只因它自带鲜味,故而隔院亦能诱人垂涎欲滴,馋心慌然。此外,还有清·陈维崧《丁香结·咏竹茹》词序写到了竹蓐,是这样写的:“竹菇,竹间蕈也,小如钱,色如臙脂,雨后丛生,离离可爱,惟 阳羡 山中有之,他处所无。” 清·曹寅《菊蟹竹菇》诗:“竹菇丁倒自圆匀,缚束韩彭一辈新。”可参见“ 竹肉 ”。

字义分解


读音:zhú[ zhú ]

1. 常绿多年生植物,春日生笋,茎有很多节,中间是空的,质地坚硬,种类很多。可制器物,又可做建筑材料:竹子。竹叶。竹笋。竹编(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)。竹刻。

2. 指竹制管乐器:金石丝竹。

3.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。

4. 姓。

读音:rù

蓐rù(名)草席;垫子(多指产妇的床铺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