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máo dùn
注音:ㄇㄠˊ ㄉㄨㄣˋ
结构:矛(独体结构)楯(左右结构)
解释
⒈ 亦作“矛盾”。
引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楚人有鬻楯与矛者,誉之曰:‘吾楯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’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於物无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,陷子之楯,何如?’其人弗能应也。”
后以“矛楯(盾)”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,互不相容。 《魏书·李业兴传》:“异曰:‘圆方之説,经典无文,何怪於方?’ 业兴曰:‘圆方之言,出处甚明,卿自不见。见卿録梁主《孝经义》亦云上圆下方,卿言岂非自相矛楯?’”
唐刘知几《史通·浮词》:“今之记事也则不然,或隔卷异篇,遽相矛盾;或连行接句,顿成乖角。”
元辛文房《唐才子传·曹唐》:“各以所长,相轻所短,矛楯之极,则是非锋起。”
字义分解
1.古代兵器,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:长~。~盾。
2.姓。
楯读音:shǔn,dùn[ dùn ]1. 同“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