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


拼音:zhàn guó

词性:名词

注音:ㄓㄢˋ ㄍㄨㄛˊ

结构:战(左右结构)国(全包围结构)

造句

屈原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。

战国后期,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,消灭了六国,统一了天下。

战国时代各国君主求才若渴,一遇贤才,必是分庭抗礼,倍加礼遇。

春秋战国时期,许多诸侯国行王道,近悦远来,扩大自己的势力。

战国时期,诸侯割据,天下四分五裂。

战国风起云涌,群雄并起争霸,刀光剑影在所难免!

春秋战国,诸侯各自为政,天下扰攘,长达五百余年。

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间互相征伐,百姓生灵涂炭。

战国时代的蔺相如可算是个大勇若怯的人。

春秋战国时代的所谓‘纵横家’之流,往往随机应变,朝秦暮楚。

解释


词语解释:

战国Zhànguó

(1) 公元前403—221年中国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连年争战的时代

英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

引证解释:

⒈ 时代名。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 韩、魏、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起,至秦始皇统一六国(公元前221年)止。现在多以周元王元年(前475年)至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为战国时代。因当时诸侯大国连年战争,故称。

引汉刘向《<战国策>书录》:“晚世益甚,万乘之国七,千乘之国五,敌侔争权,盖为战国。”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书记》:“战国以前,君臣同书; 秦汉立仪,始有表奏。”

⒉ 谓统治一方、互相交战的国家。

引《管子·霸言》:“战国众,后与可以霸;战国少,先举可以王。”
《北史·崔鸿传》:“自晋永寧以后,虽所在称兵,竞自尊树,而能建邦命氏,成为战国者,十有六家。”
宋苏轼《石鼻城》诗:“平时战国今无在,陌上征夫自不闲。”

国语词典:

(西元前403~前221)​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,至秦始皇统一止,因《战国策》一书而得名。此一时期,因周室衰微,列国互相交战争雄,最后由秦并灭六国,统一天下,结束纷扰的局面。

网络解释:

战国 (中国历史时期)

战国(公元前475年—公元前221年),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。战国时期包括周朝灭亡前,周朝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。东周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,经过春秋时期(公元前770年―公元前476年,一说公元前453年,另一说公元前403年)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,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,公元前453年,韩、赵、魏推翻智氏,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,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。战国上承春秋乱世,中续百家争鸣,后启大秦帝国。是中国的思想、学术、科技、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,史称“百家争鸣”;与此同时,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,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;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,如张仪、苏秦的纵横捭阖,廉颇、李牧的战场争锋,春申君、孟尝君、信陵君、平原君的政治斡旋……诸如此类,不胜枚举,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。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,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。

字义分解


读音:zhàn

战zhàn(1)(动)本义:作战、战争、战斗。(2)(动)进行战争或战斗。(3)(动)泛指斗争。(4)发抖:寒~|打~|胆~心惊。

读音:guó

国guó(1)(名)国家:~内|祖~|外~|保家卫~。(2)(名)代表国家的:~徽|~旗|~宴。(3)(名)指我国的:~产|~术|~画|~药。(4)(名)(Guó)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