邯郸


拼音:hán dān

词性:名词

注音:ㄏㄢˊ ㄉㄢ

结构:邯(左右结构)郸(左右结构)

造句

不管学什么,都不能邯郸学步,生搬硬套。

邯郸学步,生搬硬套,是学不会真正的东西的。

写作文不能照搬例文,那样会像学步邯郸一样,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。

学习外国经验,不能邯郸学步,连我们自己成功的经验都丢了。

如果只从形式上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,忽视自身优势,结果肯定和邯郸学步一样。

装出来的稳健成熟大有东施效颦,邯郸学步的假与无奈。

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,应立足于本国的特点,结合实际,有所去取,切忌采用邯郸学步那种生硬模仿的方法。

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。晚上,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,只有影子与我相伴。我相信,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,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。

邯郸路国宾路通往万达地下停车库的路口最易拥堵。

可以去邯郸学步,但决不可寿陵失步。

解释


词语解释:

邯郸Hándān

(1) 河北省地级市。位于河北省南部京广铁路线上,人口94万。邯郸是河北南部钢铁、纺织、电子基地。战国时赵王城遗址在市区西南

英Handan city

引证解释:

⒈ 古地名。今河北省邯郸市。春秋时, 卫地,后属晋。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自晋阳徙都邯郸。秦王政十九年(公元前228年)置邯郸郡。三国、魏、晋为广平郡,隋开皇中改置县, 唐、宋、金、元因之。

引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夏四月, 齐侯、卫侯救邯郸,围五鹿。”
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:“邯郸北通燕涿,南自郑卫,漳河之间一都会也。”
清陈维崧《菩萨蛮·赠梁陶侣》词:“邯郸年少春衫緑,鸣筝竞唱《棠村曲》。”

⒉ 战国赵都邯郸,因以为赵的代称。

引《竹书纪年·显王》:“六年,我师伐邯郸,取列人。我师伐邯郸,取肥。”
《竹书纪年·显王》:“十六年…… 邯郸之师败我于桂陵。”

⒊ 指《邯郸曲》。参见“邯郸曲”。

引《文选·鲍照<舞鹤赋>》:“虽《邯郸》其敢伦,岂《阳阿》之能拟。”
张铣注:“邯郸善为歌曲。”

⒋ 稻粱的一种。

引《管子·地员》:“五纑之状,彊力刚坚。其种,大邯郸、细邯郸,茎叶如扶櫄,其粟大。”
郭沫若等集校引王绍兰曰:“此盖稻粱之属也……其种有大小,古人因名为大邯郸、细邯郸矣。”

⒌ 复姓。 汉有邯郸义。见《通志·氏族三》。

国语词典:

县名。在河北省西南部,与河南省接界处。平汉铁路经此。

网络解释:

邯郸 (河北省地级市)

邯郸,河北省省辖市,位于河北省南端,太行山东麓,西依太行山脉,东接华北平原,与晋、鲁、豫三省接壤,是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“较大的市”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。全市现辖6区、1市、11县,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省级开发区,总面积12073.8平方公里,总人口1051.45万人;主城区面积2661.83平方公里,人口367.42万人。邯郸位于晋冀鲁豫四省要冲和中原经济区腹心,是四省交界区唯一的特大城市。邯郸是华北地区和晋冀鲁豫四省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,境内铁路、高速公路、国道和各等级公路纵横交错,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,交通便捷。邯郸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唯一具备铁路、公路、航空的城市。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;战国邯郸为赵国都城,魏县为魏国都城;汉代与洛阳、临淄、南阳、成都共享“五大都会”盛名;汉末曹魏在临漳建都,先后为曹魏、冉魏、前燕、东魏、北齐都城;北宋,北京大名府成为北宋北京;清代,大名府为直隶省第一省会。邯郸是刘邓大军诞生地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此开播,《人民画报》在此创刊,中国人民银行前身之一的冀南银行在此诞生。左权、徐向前、刘伯承都安葬在此。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、太极之乡、指南针的故乡、钢铁之都、五大祭祖圣地之一(娲皇宫)、第一批国家试点智慧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。2018年9月,荣获“2018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奖”。

字义分解


读音:hán

邯hán(名)邯郸(dān);市名;县名;都在河北省。

读音:dān

郸dān(名)邯郸;地名;在河北省西南部,与河南省接界处。平汉铁路经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