桓文


拼音:huán wén

注音:ㄏㄨㄢˊ ㄨㄣˊ

结构:桓(左右结构)文(独体结构)

解释


词语解释:

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并称。

引证解释:

⒈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并称。

引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仲尼之徒,无道桓文之事者,是以后世无传焉。”
《后汉书·皇甫嵩传》:“上显忠义,下除凶害,此桓文之事也。”
唐李白《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》诗:“节制非桓文,军师拥熊虎。”

国语词典:

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合称。

网络解释:

桓文

桓文,汉语词语,解释为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并称。

字义分解


读音:huán

桓huán(1)(名)古代立在驿站;官署等建筑物旁作为标志的木柱;后称华表。(2)(名)姓。

读音:wén

文wén(1)(名)文字;记录语言的符号:中~。(2)(名)文章;作品:美~。(3)(名)文言:半~半白。(4)(名)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;~化|~明|~物。(5)(名)旧时指礼节仪式:虚~|繁~缛节。(6)(名)非军事的(跟‘武’相对):~职|~武双全。(7)(形)柔和;不猛烈:~雅|~火。(8)(形)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~|水~。(9)(名)古时称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~身|~了双颊。(旧读wèn)掩饰:~过饰非。(名)关于读书人的:~人。(量)一~不值。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