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tóu tuó
注音:ㄊㄡˊ ㄊㄨㄛˊ
结构:头(独体结构)陀(左右结构)
造句
玄寂大师看清火工头陀,不禁颤声喝道“通明!你这个叛徒!你还有脸出现在老衲跟前,老衲今日便要为少林清理门户!”。
你这个鸟头陀好不依本分,却怎地便动手动脚!却不道是‘出家人勿起嗔心’!
广州是五方杂处之地,倭人他见得多了,这三人虽不蓄发,却不是倭人常见的髡发,内中一个头发剃极短,仿佛头陀一般,另二个稍长。
释僧周,韬光晦迹,常在嵩山头陀坐禅。
胖头陀不敢和众僧相斗,侧身避开了三僧的抓掌,他身形奇高,行动却是轻巧无比。
东莞队张凯不幸与胖头陀"相撞"。
不剃头,不带笠,不穿履,破衲袄,方便铲,掬蒲团,出外行脚,名行头陀行。
青龙放开叶雯,纵步跨上,掌力一吐,龙雀刀惊虹般飞出,直射牛骨头陀,正是五绝刀法里第一重刀法中最后一式“龙伸蠖屈”。
从名气上来看,赵柬与五台山佛光寺方丈昙华大师、聋哑头陀、昆仑派掌门青灵子等人都同属于小杨过手下的八大金刚。
众人齐声喝采,接着文士、尼姑、头陀、妇人等均有礼物送给郭襄,无一不是争奇斗胜、生平罕见的珍物。
解释
头陀tóutuó
(1) 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。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。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。又作“驮都、杜多、杜荼”
英梵dhūta;mendicant Buddhist monk⒈ 亦作“头陁”。梵文dhūta的译音。意为“抖擞”,即去掉尘垢烦恼。因用以称僧人。亦专指行脚乞食的僧人。
引南朝齐王屮《头陀寺碑文》:“以法师景行大迦叶,故以头陀为称首。”
《法苑珠林》卷一〇一:“西云头陁,此云抖擞,能行此法,即能抖擞烦恼,去离贪著,如衣抖擞,能去尘垢,是故从喻为名。”
宋洪迈《夷坚乙志·张淡道人》:“其徒有头陁一人,又祕藏纸画牛一头,每与客戏。”
《西游记》第十七回:“话説孙行者一觔斗跳将起去,諕得那观音院大小和尚并头陀、幸童、道人等一个个朝天礼拜。”
清郑燮《道情》之三:“老头陀,古庙中,自烧香,自打鐘;兔葵燕麦閒斋供。”
佛教用语。指修习十二种苦行的比丘为梵语dhūta的音译。意译为修治、摇振、弃除。
字义分解
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
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~。梳~。平~。分~。你的脸形留这种~不合适。
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~。笔~儿。中间粗,两~儿细。
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~儿。提个~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~儿啊!
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~儿。蜡~儿。铅笔~儿。
6.头目:李~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~儿。
7.方面:他们是一~儿的。心挂两~。
8.第一:~等。~号。
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~车。~马。~羊。
10.姓。
陀读音:tuó陀tuó见“陀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