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fàn huì
注音:ㄈㄢˋ ㄏㄨㄟˋ
结构:犯(左右结构)讳(左右结构)
造句
文人不但因诗作伤时感怀而得祸,因出试题、试卷文字、考试策问语得祸,因表章文字音近涉嫌得祸,还因引用古书犯讳而得祸。
社会通用的避讳语也是社会一种重要的礼貌语言,它往往顾念对方的感情,避免触忌犯讳。
不过,按照史记记载洛阳的蔡府应该就是蔡邕的府,而那个丫环口中的小姐应该就是长女蔡琰,字昭姬,因犯讳才改为文姬。
那时,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,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。
钦差大臣以此名犯讳,遂去“龙眼”称之为“珍珠汤”。
当然,凭籍先生的学术声名,他占着“国学大师”的威名也未必有人犯讳置喙。
算了算了,我一个车夫在这议论领导隐私,犯讳了犯讳了……她上车了,我走了。
钟振振教授告诉记者,父母起的“名”一般用以自称或是署名,如果是其他人直接喊出你的“名”来称呼你,在封建时代可以算作“犯讳”。
举子科场写诗作赋,既要牢记字韵,又不能犯讳,这就催生了韵书的纂修。
包青天?不会吧!那可是我们地球上古代名人的名字呀!不行,师傅,那可是犯讳的呀。
解释
犯讳fànhuì
(1) 旧时指不避尊亲或上级的名讳
英speak blantly(2) 触犯忌讳或应.该避讳的东西
英violate a taboo;offend sb.'s sensitivity⒈ 触犯尊长的名讳。 《南史·王亮传》:“时有晋陵令沉巑之性粗疏,好犯亮讳, 亮不堪,遂启代之。
引巑之怏怏,乃造坐云:‘下官以犯讳被代,未知明府讳。’”
《北史·杜弼传》:“相府法曹辛子炎諮事云‘取署’, 子炎读‘署’为‘树’, 神武怒其犯讳,杖之於前。”
明李贽《又答京友书》:“然称其名则以为犯讳,故长者咸讳其名而称字。”
⒉ 触犯忌讳。
引唐刘知几《史通·直书》:“韦昭仗正於吴朝, 崔浩犯讳於魏国。”
鲁迅《书信集·致赵家璧》:“内容因多系已经发表过,所以当不至于犯讳。”
罗广斌杨益言《红岩》第一章:“这种奇特景象似乎并不犯讳,居然不像燃放爆竹和烟火那样,被官方明令禁止。”
不避尊长的名讳。
字义分解
犯fàn(1)(动)违反;抵触:~法。(2)(动)侵犯:击退来~敌人。(3)(动)发作、发生:~病。(4)(名)指犯罪的人:战~。
讳读音:huì讳huì(1)(动)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;忌讳:隐~|直言不~。(2)(名)忌讳的事情:犯了他的~了。(3)(名)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