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语


拼音:sú yǔ

词性:名词

注音:ㄙㄨˊ ㄩˇ

结构:俗(左右结构)语(左右结构)

反义词:雅语,

造句

我老孙不去!不去!俗语谓‘赊三不敌见二’,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。

本文分析了广西宜州的方言俗语,认为修辞手法多样,具有独自的修辞艺术特色。

在我们老家,有“狗肉不上席面”和“豆腐渣上船,人货不付钱”两句贬损之义的俗语。

当然起这么早,这里面还存了无利不起早这句俗语。

由此,不禁联想到“早知今日,悔不当初”的俗语。

万圣节到了,作为朋友的我,要偷偷的告诉你一个神奇的咒语。它可以让你认清自己并得到福气。来,大声的念出来:“卧式萧纱寡。”呵呵,万圣节快乐。

俗语说得好,“万事起头难”!

他们两个本来是姑舅亲,俗语有言“姑舅亲,辈辈亲,砸断骨头,连着筋!”。

大车无輗,小车无軏,其何以行之哉?”俗语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”。

乔迁新居住新房,改变环境精神爽。弃旧迎新新气象,一年更比一年强。从此产生新俗语:人生有三喜,加薪升职迁新居。

解释


词语解释:

俗语súyǔ

(1) 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。包括俚语、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

例故俗语曰:画地为狱议不入,刻本为吏期不对。——《.汉书·路温郐传》英flok adage;mon saying

引证解释:

⒈ 民间流传的说法。

引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民人俗语曰‘即不为河伯娶妇,水来漂没,溺其人民’云。”

⒉ 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。

引《汉书·路温舒传》:“故俗语曰:‘画地为狱议不入,刻木为吏期不对。’”
《老残游记》第十三回:“既是没才的这们少,俗语説的好,‘物以稀为贵’,岂不是没才的到成了宝贝了吗?”
丁玲《一九三一年春上海》之一:“那是因为‘主贤客来勤’。 萧云几乎说出这句俗语来。”

⒊ 方言土语。

引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濡水》:“濡水 ……西北入难河。‘濡’、‘难’声相近, 狄俗语讹耳。”
唐刘知几《史通·杂说中》:“所以晋楚方言、 齐鲁俗语,六经诸子载之多矣。”
朱光潜《艺文杂谈·<但丁的“论俗语”>》:“他( 但丁 )所谓俗语,就是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( 拉丁 )相对立的各国人民大众所用的地方语言。”

⒋ 指当地的习惯称呼。

引《红楼梦》第五五回:“这厅上也有一处匾,题着‘补仁諭德’四字;家下俗语皆只叫‘议事厅儿’。”

国语词典:

通俗流行的话语。

网络解释:

俗语

俗语,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,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,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,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,简练而形象化,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。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。俗语,也称常言,俗话,这三者是同义词。俗语一词,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;常言一词,带有文言的色彩;俗话一词,则有口语的气息。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,具有地方特色。

字义分解


读音:sú

俗sú(1)(名)风俗:世~|习~。(2)(形)大众的;广泛流传的:~话|~曲。(3)(形)庸俗:粗~|脱~。(4)(名)指没出家的人:还~。

读音:yǔ,yù[ yǔ ]

1. 话:语言。汉语。英语。语录。语汇。语重心长。

2. 指“谚语”或“古语”:语云: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。

3. 代替语言的动作:手语。旗语。

4. 说:细语。低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