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bì zhài tái
注音:ㄅ一ˋ ㄓㄞˋ ㄊㄞˊ
结构:避(半包围结构)债(左右结构)台(上下结构)
解释
⒈ 本名謻台,周景王所筑。后因周赧王避债于此,故称。参见“逃债臺”。
引明汤显祖《与男开远》:“我歌《鹿鸣》五十年,求一避债臺不得,念之。”
清钱谦益《朱府君墓志铭》:“人或谓君:若他日寧有避债臺乎?”
清袁枚《随园随笔·摘史记注》:“赧王为诸侯所逼,负责於民,乃上臺避之,号避责臺。”
字义分解
避bì(1)(动)躲开;避免:~难|~暑。(2)(动)防止:~雷针。
债读音:zhài债zhài(1)本义:(名)欠别人的钱:(名)欠别人的钱(2)(动)借债。
台读音:tái,tāi[ tái ]1. 高平的建筑物:亭台楼阁。
2. 敬辞,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:台鉴。台甫。
3. 像台的东西,器物的座子:井台。窗台。灯台。
4. 量词:一台戏。
5. 台湾省的简称:台胞。台币。
6. 姓。
7. 桌子、案子:写字台。
8.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,称“台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