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huà mín chéng sú
词性:成语
注音:ㄏㄨㄚˋ ㄇ一ㄣˊ ㄔㄥˊ ㄙㄨˊ
造句
要尽量消除研究生的防范意识和抵制意识,让其在自然状态下接受教育,以达到“化民成俗”的目的。
还每隔三天,由教师带他们到市街去一次,观摩风土人情,以起到“化民成俗”的作用。
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,培养健全人格,修己立人,推己及人,化民成俗,改良社会风气。
而设教兴学是化民成俗、巩固国家的百年大计,必须以养民为先,养之而后教之。
在百年师大赋中,赫然在目的一句话是——“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;温故知新,可以为师。
官学作为化民成俗、长育人才之地,在两宋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。
“知类通达”,“强立不反”二语,可以为“明明德”之注脚;化民成俗,近悦远怀三语可以为“新民”之注脚。
学校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、化民成俗的重要手段,是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。
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!
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”,“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”。
解释
教化百姓,使形成良好的(好工具.)风尚。
⒈ 教化百姓,使形成良好的风尚。
引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!”
宋曾巩《劝学诏》:“夫心无蔽,故施之於己则身治而家齐,推之於人则官脩而政举,其流及远,则化民成俗,常必繇之。”
清曾国藩《复刘霞仙中丞书》:“前哲化民成俗之道,礼乐并重。”
孙中山《兴中会章程》:“切实讲求富国强兵之学,化民成俗之经。”
教化百姓,使形成良好的风尚。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?”
孙中山《兴中会章程》:“切实讲求富国强兵之学,化民成俗之经。”
化民成俗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
查看更多
字义分解
1. 性质或形态改变:变化。分化。僵化。教(jiào )化。熔化。融化。潜移默化。化干弋为玉帛。。
2. 佛教、道教徒募集财物:化缘。化斋。
3.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,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:丑化。绿化。
4. 习俗,风气:有伤风化。
5. 特指“化学”:化工。化纤。化肥。
民读音:mín民mín(1)(名)人民:~办|~变|~兵|吊~代罪|劳~伤财|全~皆兵。(2)(名)某族的人:藏~|回~。(3)(名)从事某种职业的人:农~|渔~|牧~。(4)(名)民间:~歌|~谣。(5)(名)非军人;非军事的:军~团结|拥政爱~。
成读音:chéng[ chéng ]1.做好,做完:成功。完成。成就。成事。成交。成立。成婚。成仁(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):成人之美。玉成其事。
2.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::成形。成性。成人。自学成才。蔚然成风。
3.变为::长成。变成。
4.可以,能行::成,就这么办。
5.称赞人能力强:他办事麻利,真成。
6.够,达到一定数量:成年累(lěi )月。
7.已定的,定形的:成规。成俗。成见。成例。成竹在胸。
8.十分之一:增产三成。
9.平定,讲和:“会于稷,以成宋乱”。
10.姓。
俗读音:sú俗sú(1)(名)风俗:世~|习~。(2)(形)大众的;广泛流传的:~话|~曲。(3)(形)庸俗:粗~|脱~。(4)(名)指没出家的人:还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