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wù zì
注音:ㄨˋ ㄗˋ
结构:误(左右结构)字(上下结构)
反义词:正字,
造句
则是因误字和同人效力催化下的产物,也算是月姬的另一种趣味。
其他校改记录如增补、删节及误字改正也以同样的方式显示。
本文列举分析了河西方志方言章中的一些误字及其产生的原因,以期为第二轮方志编修提供借鉴。
校改记录如误字改正也以同样的方式显示。
康熙初,顾炎武以唐开成石经校明北监本‘十三经‘,发现《仪礼》一脱误最多,他在《九经误字》中曾详加胪列。
解释
⒈ 错字;别字。
引清俞樾《古书疑义举例·因误字而误改例》:“凡遇误字则宜改正,乃有改之不得其字而益以成误者。”
鲁迅《书信集·致萧军》:“《八月》在下月五日以前,准可看完,只能随手改几个误字,大段的删改,却不能了。”
字义分解
误wù(1)(名)错误。(2)(动)耽误:~期|~事。(3)(动)使受损害:~杀|~伤。(4)(动)不是故意(得罪人或损害人):~会|~用。
字读音:zì字zì(1)(名)文字:~调|~汇|~谜|~面|~模|~目|~幕|~盘|~形|~样|~义|~音|~母|~里行间|~斟句酌。(2)(名)(~儿)字音:咬~儿。(3)(名)字体:篆~|草~。(4)(名)书法的作品:~画。(5)(名)字眼;词:词典中没有这个~。(6)(名)(~儿)字据:立~为凭。(7)(名)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“字”:诸葛亮~孔明。(8)(名)旧时称女子许配:待~闺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