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āi cí
注音:ㄞ ㄘˊ
结构:哀(上中下结构)辞(左右结构)
反义词:颂词,颂辞,
造句
及后主薨,后自为哀辞,文甚酸切。
那天的追悼会上,他为敬爱的老师致了哀辞。
明武宗正德十年,王畿十八岁,与张氏结婚《王龙溪先生全集》卷二十《亡室纯懿安人张氏哀辞》。
所以倒不如叫做生之哀辞,比死之冥想还好些。
全国各地送来了许多的哀辞、挽诗、祭文。
哀辞和诔文是先唐哀祭文的主要表现形式,在文体表现方面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。
湖低低地偃卧山前,将一份泪水盈盈的乞爱哀辞摆在铁石心肠者的脚边。
但中国有着深厚的哀祭文化,从诔文、哀辞到祭文,甚至碑、形状、墓志,都可以用来哀祭逝者。
解释
哀辞āicí
(1) 用来哀悼、纪念死者的文章
英dirge;elegy;lament⒈ 亦作“哀词”。文体名。古用以哀悼夭而不寿者,后世亦用于寿终者。多用韵语写成。
引《后汉书·杨脩传》:“脩所著赋、颂……哀辞、表、记、书凡十五篇。”
《南史·后妃传下·陈后主沉皇后》:“及后主薨,后自为哀辞,文甚酸切。”
宋苏轼《答秦太虚书》:“程公闢须其子履中哀词, 軾本自求作,今岂可食言。”
清袁枚《随园随笔·辨讹》:“晋挚仲洽曰:凡作哀词者,皆施於童殤夭折,不以寿终之人。”
章炳麟《国故论衡·正赍送》:“今人以哀辞施诸寿终,斯所谓失伦者。”
鲁迅《而已集·革命时代的文学》:“中国社会没有改变,所以没有怀旧的哀词。”
哀悼死者的文章,多以韵文形式写成。也作「哀词」。
字义分解
哀āi(1)(形)本义:悲伤;悲痛:悲伤;悲痛(2)(动)悼念:~悼|默~。(3)(动)怜悯:~怜。
辞读音:cí辞cí(1)(名)优美的语言:~令。(2)(名)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:楚~。(3)(动)告别:~行。(4)(动)不接受;请求离去:~职。(5)(动)躲避、推托:万死不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