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释


拼音:jiǎ shì

词性:动词

注音:ㄐ一ㄚˇ ㄕˋ

结构:假(左右结构)释(左右结构)

造句

假释官说他住皇后区的更生之家。

韦弗斯特:我的假释官说,如果我拿到相当于高中的证书,我还可以减去半年缓刑。

由于假释期间不能当法人,所以,有可能由其旧部创立一家新公司,由胡志标出任顾问。

你知道他还在假释期间吗?

那家伙就要假释了他们要我去作证。

他的假释官随时都在监视他,所以他还是不到这儿来为好,而且我们已经分开一段时间了,我听说他在城里的什么地方。

假释的产生源于监禁刑的弊端,是伴随着预防犯罪理论和不定期刑的实践而发展的。

他渴望自由,可是,老兄,他们总盯着你的时候,你不可能有自由。哦,那个怪物,就是他的那个假释官,是一只卑鄙的看门狗。

假释官们把我放到这座叫布鲁斯特的临时住所,还有一份在福德威超市装食品袋的工作。

假释制度是近代世界民主与法制进步的产物,是监狱文明的标志性制度之一。

解释


词语解释:

假释jiǎshì

(1) 由于表现好或其他原因而提前释放犯人,若犯人从释放到刑满期间内不再犯罪,可认为服刑期己满,否则两罪合并执行

英parole;conditional release;release on probation

引证解释:

⒈ 法律用语。对服徒刑未满的罪犯,确有悔改表现、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暂予释放的措施。假释期间,如不再犯罪,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。否则,便将前后所判处的刑罚合并执行。

国语词典:

刑期未满的受刑人,因表现良好,符合法令所规定的条件,得暂时释放出狱。但出狱后,于残余刑期内或规定期间内未犯罪,其未执行之刑,以已执行完毕论。

网络解释:

假释 (一种法律制度)

假释,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、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,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,因其遵守监规,接受教育和改造,确有悔改表现,不致再危害社会,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。被假释的犯罪分子,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,不构成累犯。假释在我国刑法中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,正确地使用假释,把那些经过一定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、没有必要继续关押改造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改造,可以有效地鼓励犯罪分子服从教育和改造,使之早日复归社会、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。

字义分解


读音:jiǎ,jià[ jiǎ ]

1. 不真实的,不是本来的,与“真”相对:假山。假话。假冒。假释。假死。虚假。真假。弄虚作假。

2. 借用,利用:假借。假货。假道(借路)。假手(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)。假公济私。不假思索(用不着想)。

3. 〔假名〕日本文所用的字母,多借用汉字的偏旁。楷书称“片假假”,草书称“平假假”。

4. 据理推断,有待验证的:假设。假使。假令。假如。假若。

读音:shì[ shì ]

1. 解说,说明:解释。注释。释文。释义。

2. 消除,消散:释疑。释怨。涣然冰释(像冰融化了一样,嫌隙和疑虑都完全消除)。

3. 放开,放下:释放。保释。手不释卷。

4.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,后泛指佛教:释氏。释教。释子(和尚)。释藏(zàng)(佛教经典的总汇,分经、律、论三藏,包括汉译佛经和中国的一些佛教著述)。释典。